-
渝宁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产业新高地
近日,重庆与宁夏两地通过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座谈会深化区域协作,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活动中,宁夏代表团携四大类重点项目来渝推介,双方达成总投资135亿元的合作协议,标志着两地产业互补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区域合作机制持续完善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节点,重庆与宁夏自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已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两地经信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产业规划、项目对接、技术转移等领域建立专项工作组。此次座谈会上,双方重点探讨了共建跨区域产业链的实施方案,拟通过建立联合招商数据库、共享产业用地指标等创新举措,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二、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在新能源领域,重庆整车制造优势与宁夏锂电池原材料资源形成互补,已有3家重庆车企与宁夏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采购关系。数字经济方面,两地共建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可满足西部区域30%的数据存储需求。循环经济合作尤为突出,重庆研发的工业固废处理技术已在宁夏建成示范生产线,年处理能力达50万吨。 三、签约项目凸显资源互补特性 本次落地的煤化工项目中,重庆企业将投资80亿元建设萘酚深加工基地,利用宁夏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高端染料中间体。在电动车产业链领域,签约项目涵盖从宁夏锂矿开采到重庆电池组装的完整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合作的工业废弃物回收项目创新采用"飞地经济"模式,由重庆提供技术、宁夏提供场地,实现危险废弃物的跨省协同处理。 四、开放平台共建取得新突破 两地海关部门联合推出"渝宁快通"通关模式,将进出口货物查验时间压缩40%。中欧班列(重庆)与宁夏国际货运班列实现时刻表对接,开通经宁夏至中亚的冷链物流专线。在自贸试验区联动方面,重庆已向宁夏复制推广14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跨境支付、保税研发等领域。 五、人才交流培育长效机制 两地高校联合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每年互派100名交换生。在职业教育领域,重庆6所高职院校与宁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新能源、大数据专业人才。科技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关键技术攻关清单,组织两地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国家级课题。 六、下一步合作方向明确 根据座谈会达成的共识,双方将重点推进三个"一体化"建设:共建西部算力枢纽节点,联合申报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打造黄河-长江经济带物流中转中心。同时计划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协同发展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产业链关键项目。 此次合作交流进一步强化了重庆与宁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纽带作用。通过产业协同、平台共享、机制创新,两地正携手探索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区域合作样本。
2025-09-01
-
云阳县三措并举推动柑橘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云阳县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聚焦柑橘产业链条薄弱环节,以示范建设、服务创新、主体培育为抓手,推动30万亩柑橘基地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一、构建高标准产业示范体系 云阳县启动幼树抚育与丰产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在盘龙、凤鸣等核心产区打造10个万亩级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与数字化监测平台。2023年建成的高阳镇标准果园实现亩产提升20%,带动周边5个乡镇完成老果园改造。通过"示范园+农户"联动机制,全县推广疏株间伐、绿色防控等8项技术,覆盖率达76%。 二、创新社会化服务供给模式 针对分散经营难题,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购买第三方服务,引导32家合作社开展托管经营试点。龙角镇采用"统管经营"模式,对2000亩连片果园实行统一修剪、施肥、销售,降低生产成本18%。2024年新增股份合作经营主体47个,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解决200余户劳动力不足家庭的管护问题。 三、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梯队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倍增计划,重点扶持中韵果业等龙头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2023年新增出口备案基地3个。截至2024年,全县培育50亩以上专业大户612户,红狮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年加工能力突破5万吨。通过"企业+联合社+家庭农场"三级体系,形成集中连片种植区14个,其中平安村千亩基地获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目前,云阳县已形成从种苗繁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晚熟柑橘年产值达19亿元。下一步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柑橘酵素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
2025-09-01
-
江津工业园区升格国家级经开区在即
全国两会期间,重庆代表团提交的支持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团建议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江津工业园区升格国家级经开区的规划成为招商引资新焦点。该建议涵盖开放平台扩容、自贸区创新等三大方向,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中新合作赋能产业升级 根据建议内容,中国与新加坡将共建现代互联互通产业园,聚焦物流、金融、大数据三大领域,构建“1+4+N+50”合作框架。江津作为重要承载地,其工业园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将支撑中新项目落地,升格后有望获得跨境数据流动等政策试点。 二、开放平台建设提速 重庆拟新增万州航空口岸及多个专业化港口,南彭公路口岸的设立将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与西永综保区范围扩展方案中,江津工业园区被明确列为升格对象,起运港退税等政策将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度。 三、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园区的申报方案提出探索“零审批”改革,江津若跻身国家级经开区,可率先试行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措施。目前园区已聚集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升格后将与自贸区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四、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江津工业园区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区域经济总量三成,升格后预计吸引更多外资项目入驻。重庆正推动该园区与果园港、东港等口岸协同发展,构建“口岸+经开区”一体化开放格局。 此次升级将强化重庆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支点作用,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5-09-01
-
垫江创新招商模式激活社会资本引擎
近年来,垫江县以招商引资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优化项目包装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推动工业经济与全域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当地已形成基础设施升级、产业集群培育、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元格局,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三级联动体系强化项目落地 澄溪镇创新设立乡镇级项目办公室,建立“统筹-执行-督导”三级管理体系。在卧龙河矿区改造等项目中,该机制实现国家政策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累计推动9个重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二、交通网络升级优化投资环境 渝万城际铁路垫江段建成显著提升区位优势,配套建设民生水利工程20余处。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工业园区物流效率提升,吸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企业集中入驻。 三、工业主导产业贡献率持续攀升 垫江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形成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等主导产业集群。通过“腾笼换鸟”盘活低效用地,新建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超10家。 四、文旅商融合培育新增长极 华夏牡丹园等景区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南门精品建材城与中心广场商圈形成联动效应,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出租率达95%。 五、动态管理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垫江县建立“储备-前期-建设”项目滚动库,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近三年累计化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问题50余项。 六、制度创新提升投资透明度 推行项目联席会议与社会监督机制,实现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规范管理。第三方评审制度覆盖全部政府投资项目,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 当前,垫江县正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重点布局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当地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五年前提升3倍,逐步形成“产业升级-资本集聚-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格局。
2025-09-01
-
石柱县加速供水扩容工程助力城市发展
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石柱县近期启动重大民生工程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推进日供水2万吨的二水厂一期项目建设。该项目将有效缓解现有双庆水厂超负荷运行状况,为城市扩容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供水系统面临升级压力 建成于1998年的双庆水厂当前日处理能力为3.8万吨,主要依赖龙池坝水库和龙河地表水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现有供水能力已无法满足居民生活和工商业用水需求。近期监测数据显示,高峰时段供水缺口达15%,部分区域出现水压不足现象。 二、新建项目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 规划中的二水厂选址充分考虑地质条件与管网布局,一期工程投资约1.2亿元,采用网格絮凝+斜管沉淀工艺。项目建成后,城区供水覆盖率将提升至98%,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配套实施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原水、制水、配水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三、多部门协同推进工程进度 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住建、水利、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周调度机制。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测、环评批复等前期工作,主体工程招标按计划推进。相关部门同步开展老旧管网改造,年内将更新供水主干管12公里。 四、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制定《城乡供水应急管理办法》,组建30人专业抢修队伍,储备应急供水车8台。开展节水宣传进社区活动,推广智能水表安装。未来三年计划投资3.5亿元,逐步构建"双水源+智慧调度"的现代化供水体系。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石柱县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将为渝东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示范样本。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可按期完成通水目标。
2025-09-01
-
綦江跨境电商论坛聚焦中西部外贸新机遇
2016年,一场以跨境电商为核心议题的行业盛会在綦江区举行,吸引了渝南地区多个区县的商务部门及企业代表参与。此次活动以推动中西部外贸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等形式,为区域招商引资搭建了重要平台,展现了綦江区打造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区的战略决心。 一、政策引领区域电商发展新格局 綦江区近年来将电子商务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出台专项发展规划,构建"3258"战略框架,涵盖三大中心、两大园区及五大支撑体系。区域内电商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此次论坛集中展示了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措施,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跨境支付便利化等实质性举措。 二、专家把脉跨境电商转型路径 论坛特邀行业资深从业者进行主题分享,内容涉及传统制造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拓展国际市场的实战经验。主讲人剖析了选品策略、品牌出海等关键环节,特别强调数据化运营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另一场专题演讲则聚焦内贸企业转型痛点,提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渐进式发展模型,现场反响热烈。 三、多区县联动共谋协同发展 黔江、南川等八个区县代表齐聚綦江,就跨境物流通道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认为,渝南地区应充分发挥产业带集聚优势,通过建立跨区域电商联盟,破解单个区县资源有限的瓶颈。现场多家企业达成了供应链合作意向。 四、四大全覆盖工程锚定发展目标 綦江区公布了阶段性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企业赋能、农村电商普及等系统性工程,实现跨境电商生态链全域覆盖。具体目标包括培育数百家电商企业、突破百亿级交易规模等,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外向度。 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渝南地区跨境电商发展进入协同推进新阶段。通过政策创新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綦江区正逐步成为中西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5-08-31
-
黔江邻鄂镇人才引擎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黔江区通过招商引资与本土人才培育双轮驱动,打造农业产业升级样板。邻鄂镇松林村的银耳种植产业成为典型案例,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赋能,实现闲置资源高效转化,带动村民增收。该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整合资金链与产业链,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政策赋能构建人才回流生态 黔江区出台专项政策吸引本土青年返乡创业,设立挂职岗位并提供生活补贴,覆盖养老保险等保障。通过遴选程序,200余名35岁以下专业人才下沉至村社,其中农业相关领域占比超60%。配套建立的创业资金池规模达200万元,支持发展烤烟、蚕桑等特色项目,形成“技术+资本+市场”闭环。 二、技术下沉破解产业升级瓶颈 区科协联合农学会组建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实训基地,推广银耳菌种标准化生产模式。以邻鄂镇为例,农户利用闲置房屋进行四季轮种,单间年收益提升至1.2万元。合作社模式整合零散产能,使菌种生产利润率提升26%,技术转化率达90%以上。 三、联农带农机制激活共富动能 通过“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村民可通过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多渠道增收。某食用菌合作社吸纳20余万元扶持资金,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全区类似经营主体已孵化30余家,解决留守家庭就业1500余户,群众满意度测评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四、数字治理优化乡村服务效能 依托智能化群工系统,本土人才累计处理民生诉求超1000件,涵盖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技术指导等领域。该平台实现问题响应时效缩短至48小时内,形成“人才驻点+云端服务”双轨运行机制,相关经验已在武陵山区多个区县推广。 黔江区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邻鄂镇等试点区域证明,精准匹配本土资源与专业力量,能够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产,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2025-08-31
-
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重庆正阳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项目进展顺利,一期工程即将竣工。该项目依托当地蚕桑产业优势,旨在构建集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丝绸全产业链,为黔江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定基础。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分阶段实施。一期工程占地600亩,目前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已进入收尾阶段。项目以10万亩蚕桑基地为原料支撑,涵盖缫丝、织造、印染等环节,建成后将成为重庆规模最大的茧丝绸精深加工基地。 二、产业带动与集群效应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推动黔江区形成“食品、化工、材料、丝绸”四大主导产业格局。通过“园区+基地+农户”模式,可带动周边地区蚕桑种植、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 三、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园区引入自动化缫丝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单位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同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回用率超90%,符合国家绿色制造标准。 四、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 该项目的建成将强化黔江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产业分工地位,助力重庆构建“一带一路”丝绸产品出口枢纽。未来计划与东部地区企业合作开发高端丝绸制品,拓展国际市场。
2025-08-31
-
南川创新融资平台转型路径助力产城融合
南川区近年来通过深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转型路径,在招商引资、产城融合、资产运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与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平台公司从单一融资功能向实业经营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激活发展动能 南川区鼓励平台公司拓展境外债券、企业债、基础设施REITs等融资工具,与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优化债务结构、探索PPP合作模式,有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2023年,区内重点推进的绿色债券发行项目获得市场积极反响,为金佛山旅游基础设施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二、产城融合驱动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实施"规划储备+分期开发"的土地管理模式,对高铁新城、生态工业园区等板块进行系统性开发。围绕城市更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管廊、智慧停车场等准经营性项目建设。2022年启动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已形成"基础设施+商业配套+产业导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市场化运营提升国有资产价值 推动平台公司转型为城市综合运营商,将标准厂房、水务设施等存量资产通过证券化、股权合作等方式盘活。重点打造的金佛山东坡旅游集散中心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模式引入专业文旅企业,预计2024年投入运营后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百万人次。 四、产业投资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设立1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新材料、文旅康养等优势产业。通过跟投机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有3家被投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2023年新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平台公司参股方式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集群。
2025-08-31
-
南川区"四强化"机制筑牢教育扶贫根基
南川区近年来将教育扶贫作为招商引资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四强化"工作机制,精准推进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累计惠及数千名学子。该体系以制度创新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成为重庆市教育扶贫领域的典型实践。 一、跨部门协同机制破除政策执行壁垒 南川区建立财政、教育、民政等多部门联动体系,形成"三横三纵"责任网格。财政部门专项列支教育扶贫资金,教育系统开发智慧资助平台实现线上审核,扶贫部门运用大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受助对象。2023年数据显示,该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识别准确率达99.6%,政策宣传覆盖率实现全区高中100%覆盖。 二、双轨制收费监管确保政策落地无偏差 针对公办与民办学校不同属性,制定差异化退费规程。公办学校严格执行"收退两条线"管理,民办机构实施最高限价约束。2022年专项审计表明,全区37所高中均未出现搭车收费现象,累计清退违规收费款项。 三、全链条资金管控提升财政使用效能 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估"闭环管理体系,中央补助与区级配套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估,2021至2023年间,免学费专项资金使用合规率持续保持100%。 四、立体化监督体系筑牢廉政防线 建立"日常巡查+专项审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监督机制,开发政策执行公示系统实时更新受助名单。2023年查处违规案例,追回违规资金,相关责任人被依纪处理。该区教育扶贫领域信访量连续三年下降超40%,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8.2%。 南川区通过制度创新将教育扶贫纳入社会治理整体框架,其经验已纳入市级教育现代化典型案例库。目前该体系正向职业教育领域延伸,预计将新增惠及群体。
2025-08-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